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

近期热招

咨询热线:0571-88210851

咨询热线:0571-88210851

新闻资讯

教育部“教育奋进之笔1+1”采访团走进浙江大学

2018-06-13



6月7至8日,教育部“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在浙江大学举行,就《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组织采访团进行实地采访。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解读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教育部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产业对接”,牵头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情况,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作专家解读和点评,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结合各自学校介绍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有关情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


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


雷朝滋介绍,《行动计划》以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现有情况为基础,兼顾当前需求和长远发展,重点明确三个阶段目标: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了18条重点任务和三个细化专栏,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


《行动计划》提出要将基础前沿研究聚集到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方向,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造就一批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尽快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带动我国人工智能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雷朝滋表示,《行动计划》印发后,教育部和有关高校深入推进落实并取得积极进展:教育部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牵头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他表示,近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尽快落实相关支持政策,二是引导高校用好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三是高校要统筹资源配置、加大探索力度。


浙大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


吴朝晖从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创新、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重点等三部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他表示,从需求侧来看,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从供给侧来看,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不断服务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需要,从而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提供更有力的创新支撑。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在1978年就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在1982年创建了人工智能研究室(于1987年升级为研究所)。经过近40年的发展,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与创新性成果,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据介绍,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发展中形成了坚实有力的学科发展基础,凝练了鲜明独特的学科发展方向,确立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方式,完善了校企协同的学科发展模式,贡献了战略规划的学科发展成果。最近,浙江大学可以说是捷报频传,学校的双脑前沿科学中心通过了专家论证并启动了建设,学校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复建设等等。


吴朝晖表示,人工智能是浙江大学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浙江大学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学科生态。将推动神经系统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的互动融合,加快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与工学、教育学、医学、法学、农学等学科的交叉会聚;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前沿研究。学校将聚焦机器学习算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人机协同智能等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力争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加速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三是打通创新发展链条,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转化。学校将将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特点,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实体产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制造、农林、金融、安全等方面的转移转化。


着力营造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生态


“人工智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并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个环节。”潘云鹤在发布会上表示,对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将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包括基于大数据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学习、终身学习等。人工智能将推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从而加速推动学生培养、课本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管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潘云鹤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出后,一些高校陆续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为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专业人才、交叉人才和应用人才培养搭建舞台。我国高校要把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放在基础地位,把人工智能综合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从而把我国高校建成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尤政从军民融合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介绍了清华大学的相关实践。他介绍,清华大学努力将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创新强国战略以及人工智能强国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育部支持下,加快了军事智能化的研究,努力实现军事智能化的科技创新超越,服务于人工智能强国战略。


“在看到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在国内蓬勃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更加重视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高校应该定下心来,坐人工智能这个热门领域内的冷板凳,敢于啃硬骨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强国。”尤政说。


李建东从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新模式介绍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实践。他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注重链式思维,构建“国际化+西电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拓展载体建设,厚植产学研协同化人才培养基础。突出研教融合,打造高精尖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


实地采访浙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7日和8日上午,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30余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浙大实验室,实地了解近年来浙大在人工智能上的创新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庄越挺教授、吴飞教授、张寅副教授分别介绍展示了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及人才培养和实验室成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潘纲教授介绍了脑机接口方面的最新研究。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蓉教授向记者们展示了四足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和足球机器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翁恺博士介绍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玉峰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诊断人眼角膜病情况,软件学院蔡亮介绍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研究,国际设计研究院孙凌云教授展示了人工智能+设计的情况。


8日下午记者团一行前往阿里巴巴,采访了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在前沿技术研发上的战略合作。


(文 柯溢能/摄影 卢绍庆)